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先进典型

为什么是史树森——朱昆扬队长在史树森同志获奖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为什么是史树森——朱昆扬队长在史树森同志获奖表彰大会上的发言

发布时间:2011-12-06 00:31:54 信息作者: 朱昆扬 浏览:1057 次
【字体大小:

同志们:

近日,史树森同志在第一届全国地勘钻探职业技能大赛固体矿产钻探工决赛中脱颖而出,在全国214名钻探精英中获得第14名,荣获铜牌,为我队、为华东局、为安徽省赢得了荣誉。这里,我们向史树森、胡宗平两位同志表示衷心的祝贺!

获知喜讯后,队领导班子进行了专题研究,决定进行隆重的表彰。今天的表彰大会就是系列活动之一。开展如此隆重的庆祝活动,目的就是号召全队干部职工向史树森同志学习,在全队营造爱学习、比技术、争先进的热潮,营造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优良队风,营造干事创业、风清气正的良好氛围。

学习史树森,我们学习什么呢?

一、尽心尽责的敬业精神。

史树森同志19728月出生,初中学历,中级工,199512月开始从事野外钻探工作,1996年到2008年在野外从事电工工作,20089月在辽河工地大口径项目任生产负责,20095月在马鞍山长江大桥大口径工地任项目部负责人。20105月至今,又转到固体钻探,在安庆市月山工地、铜陵市宝山深部找矿工地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史树森同志从事每一项工作,都能够获得大家的好评。为什么?主要源于他的敬业爱岗精神。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专一行、熟一行,并能最终成为行家里手。在队部,他是有名的电器专家。这次,他又走出了815队,走出了安徽省,走向了全国,成为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岗位。每个工作岗位都不是与生俱来的,都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结果。在这个岗位上,也不是只有你才能干好。不论队长、科长岗位,还是经理、院长岗位,都是如此。我们要珍惜自己的岗位,履行好自己的职责,“在其位谋其政”,混日子只能耽误工作,也自毁前途。

史树森同志在昆明比赛期间,每天早上一个电话与工地现场联系,询问钻机进展情况。身在昆明,不忘工地,人在赛场,不忘工作,这就是史树森同志敬业爱岗精神的生动体现。

二、刻苦不息的钻研精神。

史树森同志给大家的一个印象,就是肯钻研,爱动脑子。从电工到钻探工,从大口径钻机到岩芯钻机,从普通工人到项目经理,从一名初中毕业生到国土资源系统技术能手,一步步走来,每一步都留下了史树森同志刻苦钻研的印迹。

工作中,史树森同志不怕苦、不怕累,用心做事,干什么事情都尽力而为,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不管做哪一项工作,如果我们都能够全心投入,迷恋其中,就一定能够取得不俗的业绩。

有投入才能有回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历史上所有做出杰出贡献的人都是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与努力。

唐三藏为了心中信仰,刻苦钻研,西行求法,历尽千辛万苦,甘冒杀头危险,27岁私自出关,历经19年回国。舍身求法,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史树森同志也是因为他十几年来的坚持坚守,刻苦钻研,潜心琢磨,才能够在全国性的比赛中脱颖而出,一飞冲天。这不是偶然,而是一种必然。

三、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

史树森同志工作以来,一直过着夫妻两地分居的生活,长期在野外工地。在辽河大桥工地曾经有三四个月都没有回家。父亲是队上的老钻探工,一辈子奉献给了地勘单位,真正做到了“献了青春又献儿孙”。妻子没有正式工作,一个人在家抚养女儿。“嫁了地质郎,等于守空房。”正值青春年华,将心比心,人何以堪!女儿刚上初二,从小到大,史树森可以说不是一个称职的父亲,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女儿。但他是一个优秀的职工。

每次谈到家庭,史树森同志都难掩内心的愧疚,我也是满眼泪花,为我们地质工作者而心痛,更为我们的地质工作者而骄傲。

正是因为有史树森们的艰辛付出和无私奉献,才为我们国家找出了一座座富饶的宝藏,支撑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大厦。温家宝总理说:“国土资源工作支撑各行各业,影响千秋万代。”正基于此。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仍然要大力弘扬这种无私贡献的精神,只要为八一五队作出了贡献的职工,八一五队就不会忘了他。

四、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

人的差别在八小时之外,有的打牌喝酒,有的看书学习,结果大不一样。史树森同志说他没有什么爱好,只喜欢读书看报。正是这一个积极向上、健康良好的爱好,一步步将史树森推向成功的巅峰。如果他整日想着灯红酒绿,并沉湎于此,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不可能。

工作中,史树森虚心向同行学习,不耻下问。在队XY-44钻机刚购入,聘请江西有色地勘队伍干活的时候,他是天天跟班,暗中学习,最终掌握了操作技巧。在月山工地,几十台钻机,遇到什么问题,他都“每事问”,多请教。

专心向书本学习,不辞劳苦。工作之余,夜幕降临,他一人独坐灯前,如饥似渴地学习钻探知识。去年,局钻探培训班,史树森由于工作忙,没有参加。后来,他把其他人参加培训的书籍材料借来学习。有几人能如此!今年,为了参加全国钻探比赛,他把比赛用书都翻烂了。对手看了也敬畏三分。用力之深,何功不成!

用心向网络学习,了解最新的科技前沿知识。野外钻探工地随时都有新问题,遇到疑难问题,无人可问,他就到网上寻求答案,并下载下来,贴在床头墙上,不时琢磨。刻刻留心,关键时候才能有效应对。

史树森同志初中学历,没有后天坚持不懈的学习,不可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初中学历,说明史树森不是天生聪明,也是凡夫俗子。这也证明只要努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做到。一切事在人为。但是为什么这次获奖的是史树森,而不是我们。

有人说是运气。我看更主要的是实力,是多年来坚持不懈的学习、钻研和积累。

机会在每个人面前都是平等的,但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

李瑞环,高小毕业。从一个木工成长为国家领导人,为什么?一方面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另一方面是因为他数十年来坚持不懈的自学。在《务实求理》一书序言中,他提到他在工地上,晚上为了学习,为了不影响他人休息,一个人裹着棉大衣、穿着大棉鞋(北方冬天寒风刺骨),在外面路灯下看书苦读。夜里舍不得睡觉,每天睡前都要想几个问题,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时间。他说他的许多讲话稿都是睡觉时想出来的。

仇和,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在苏北宿迁主政时期,改革风生水起,成绩卓著。他规定自己每天晚上9点以后为学习时间,不管政务、应酬多么繁忙;每天读书40页,无论多晚都必须完成。

这些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而在我们的身边,史树森同志就是这样一个很好的榜样。

如果我们全队职工都能像史树森一样,有一种尽心尽职的敬业精神,有一种刻苦不息的钻研精神,有一种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精神,有一种坚持不懈的学习精神,我们也将取得优异的成绩,收获人生丰收的喜悦。

如果我们八一五队有10个、30个史树森,我队人才薄弱的面貌将彻底改观,我们的地质事业将无往而不胜。

在此,我们衷心地呼唤更多的史树森们涌现出来,也衷心地祝愿八一五队在地质工作良好的机遇面前再铸新的辉煌!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