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文明创建 > 职工文苑

难忘盛夏季节的春秋天

难忘盛夏季节的春秋天——赴新疆地质找矿工作生活有感

发布时间:2010-08-31 08:00:00 信息作者: 许仙龙 浏览:1418 次
【字体大小:

      为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号召,华东局及所属地勘单位组队赴新疆开展地质找矿工作,我有幸成为本单位派往新疆从事地质找矿工作的一员。2010年,局地质勘查研究所新疆分院承担的三个省级地勘基金项目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在完成富蕴县杜居两项目物探工作后,7月初,我随入疆同志一行十余人,又前往北疆额敏县阔吕多年苏铜矿普查项目部工作。
      额敏县阔吕多年苏铜矿普查,系局地勘院新疆分院在获得探矿权后申报的安徽省级地勘基金项目。该项目位于额敏县东北部一个叫“孟布拉克牧场”高原之上,海拔2000多米,距额敏县城约80公里。孟布拉克高原牧场方圆数百平方公里,地处“西伯利亚冷空气”南下的走廊地带,由于其位于高纬度、高海拔地区,西北风常年不断,是额敏县境内一处天然的夏季牧场,高原南鹿山下铁厂沟附近有一个大型风力发电厂正在建设之中,高原之上自然气候条件较为恶劣,每年仅有7、8月份可在山上开展野外地质工作。
      根据项目部工作安排,7月8日清晨,我们从乌鲁木齐出发,下午到四点多钟到达额敏县城,车辆加足燃油之后直接向东转入通往高原的简易公路。说是简易公路,其实是一条牧民羊群转场的狭窄牧道。山路崎岖狭窄,弯急坡陡,盘山而上,车辆往往需要低档加足马力才能爬上一道又一道山坡,大多数路面仅够一辆车通行,就连路遇摩托车也要选择路段让行。山路坑坑洼洼,乱石和冲沟随处可见,人坐在车里上下颠簸,左右摇晃,始终令人提心吊胆,其中还有一段10多公里路程需要从悬崖陡壁的半山腰穿过!车辆翻越两座海拔3000多米高山之后,大约下午8时我们一行终于到达了工作区驻地,总共不到80公里路程,越野车足足跑了3个半小时。在两座山岗之间一片开阔平坦的草地上,提前到达的人员刚刚将第一顶帐篷在一条小溪傍支起。刚一下车,高原之上一阵西北风吹来,全身凉意顿起,大家顾不上穿衣,立即投入到后两顶帐篷的搭建之中。所有人员一阵忙碌,待所有的设备仪器工具及生活物品搬入帐篷,已近夜晚11点,一个个不得不赶紧穿上棉大衣才围坐在一起吃晚餐。项目部多数人与我一样,平生第一次入住野外帐篷,一时的新鲜感战胜了旅途所有的疲劳!
      清晨醒来,放眼远望:蔚蓝的天空、洁白的云朵、宽阔的草原、成群的牛羊……,原来孟布拉克高原牧场是如此美丽。环顾四周,在不远处的山凹之间还残存着片片积雪,走到近旁才发现山凹残雪还有数米之厚,残存冰雪滴滴融化,清澈透明,沿着地表汇入小溪,在滋润高山草原、养育成千上万的牛马羊群之后,向北经额尔齐斯河汇入浩翰的北冰洋。高山草原分为“东风”、“红星”两大牧场,主要以哈萨克族牧民为主,间有少数蒙古族牧民,我们项目部十余人住在高原之上也临时成了一“大”民族。
      项目部今年上山的主要任务,是在去年化探扫面基础之上开展物探工作——近6平方公里中梯剖面测量、40个电测深点和部分槽探施工。本人岗位是专门负责发电机和激电发射仪操作,为随时保持与各岗位之间对讲通话联络,我每天都必须将设备仪器置于工作点附近最高处的山岗或山脊之上。高原早晚气温较低,外加西北风整天“观顾”,多数时间我不得不穿着棉大衣才能立足于山顶岗位。站在“高山之巅”,山峦起伏,连绵不断,蓝天白云之下,到处有牛马羊群出没于山凹沟谷之间,偶尔也有驼骆群从你身边穿过。高原之上相对高差虽然不大,但由于受地质构造运动影响,工作区的中部和东部沟谷切割很深,多处是陡坡或陡崖,有的陡坡倾斜高达50度以上,空手上山有时需手脚并用,而我们的工作人员每天需身背20多公斤重的线圈、铁极在3公里长的线距间往返爬四趟。在高原强烈紫外线阳光直射下,每爬到一个电极点,已是全身出汗,待打完电极、山风一吹,凉气又从后背传遍全身。更可恶的是北面山坡成团、成片地生长着一种半人高的“卧地柏枝”灌木丛,主干大约手臂粗细,顺地生长,纵横交错,枝繁叶茂,人走在其间,脚却不能落地,晃悠悠的,身背重线圈来回穿越几趟,真是苦不言堪。因是高原仅有的“树木”,谁也不敢轻易毁坏。虽然大家累得腰酸背疼,但看到项目任务正一天天地按计划往前推进,心中也有说不出的欣慰。
高原之上的生活非常单调。因是高原牧场,牧民放牧时间不长,驻地方圆几十公里内没有通讯信号,对外联络已“与世隔绝”,手机只能当作mp3播放器,每天工作之余,能开展的娱乐活动仅是在晚饭之前、裹着大衣“炒”几把地皮,年龄大一点的已早早洗漱钻入被窝看书。没过几天,集体居住野外帐篷的新鲜感已是荡然无存!辣椒、土豆、白包菜、西红柿是我们每天的“必修课”,因有哈萨克族小工与我们同锅吃饭,“大肉”是万万不能带入厨房的,牛羊肉也不能久留,项目部只得每次买几只活鸡带上山养着,两三天杀一只以改善大家的伙食。高原之上白天特别长,早晨六点多钟太阳已爬上东边远处山岗露出了笑脸,晚上十点多钟太阳还挂在西边山岗上迟迟不愿落下,人站在帐篷外影子足有六七十米长。深夜高原气温很低,棉被上加盖着大衣,凉气还是从床底下往被窝里钻。遇到天气不好,狂风夹雨点打得帐篷“噼哩啪啦”作响,整座帐篷左右前后摇晃似乎就要倾倒,此时害怕已无济于事,只祈求帐篷不要漏雨,否则只得坐着等待天明。清晨本来可以多睡一会,可是睡梦之中牛群却早早地来“敲门”——原来我们固定帐篷的铁丝成了它们牛群搓痒的好工具,你不得不裹着大衣出来驱赶,否则帐篷又要面临“倾覆之灾”。
      高原之上,牧民们为了放牧需要,居住极为分散,三三两两的哈萨包或蒙古包零星散布于山谷沟壑之间,真可谓是独包独户。每户牧民放牧的羊群足四、五百头,羊群散开满山遍野,一幅“牛羊满山坡”的美丽图景就展现在你的眼前。我们每天上山工作总能遇见热情好客的牧民,路过其住处,他们会招呼你进包喝一碗奶茶、吃一点奶烙,这是他们日常的主食。山上的牧民多数人只略懂一些简单的汉语,他们对“地质找矿”大多不知是怎么一回事,见到我们的物探设备仪器,骑马跑过来问这问那,打着手势比划说了好半天,看他们一个劲地点着头,似乎知道我们是在寻找“金、银、铜、铁、锡”。有一天,一位老汉匆匆赶来说:解放前夕,他的父辈曾将一箱“金银珠宝”埋藏在高原大山之中,请求为其寻找,一时弄得我们不知所措!7月下旬,草原已由原来绿油油的嫩草逐渐转为枯黄,山上的牛羊已长得膘肥体壮,牧民在举行“祭拜天地”仪式之后就可以宰杀食用或出售了,庆祝丰收的最好方式是组织赛马活动。平时分散少见的牧民,突然间骑着马、成群结队地从各个山谷间汇聚在一起,两个牧场足足来了四五百人。跑马比赛一般是为十来岁的少年锻炼骑术举办的,几公里赛程沿着山谷围绕山岗而设,比赛第一名的奖品是一头小白羊。捧着小白羊的那一刻,成了整个家族乃至牧场的骄傲,喜悦之情挂在每一个牧民的脸上!成年人赛马是参加“刁羊”活动,以前我只在电影中见过,亲眼目睹,其场面真是既“壮观”又“惨烈”:从傍晚开始,几十名青壮牧民骑着骏马,刁着一头整羊,满山遍野激烈追逐争夺,直到这头羊被撕得七零八碎为止,羊腿、羊排、羊头……,抢夺得到羊身的任何一块就是自己参赛的战利品。
      八月初,由于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举办培训会议需要参加,我在项目任务即将结束之时提前下山了。此时,孟布拉克高原上的残雪多数已经化尽,除了沟谷和山凹之外草原已成片枯黄,在山下到处都是高温酷暑的季节里,我有幸经历了高原之上的春秋天,令我终生难忘。下山途中,高原牧道上已起浓雾并下着细雨,时而可见牧民冒着细雨赶着羊群下山转场了。据当地牧民介绍,8月20日之前,山上所有牧民都将撤离,高原牧场又一个长冬即将来临!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